學名
Monotaxis grandoculis  
發音 
Monotaxis grandoculis單列齒鯛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(Forsskål, 1775) 棲息深度 1 - 100公尺
中文名 單列齒鯛 有毒魚類 是 
科中文名 龍占魚科 經濟性 是 
科號科名 F377 Lethrin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單列齒鯛 
最大體長 60 cm  觀賞魚類 是  其他中文名 大眼黑鯛、月白(臺東)、大目黑格(澎湖) 
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東部、西部、南部、北部、東北部、澎湖、小琉球、蘭嶼、綠島、東沙、南沙 
棲息環境 礁區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紅海 
同種異名 Lethrinus latidens, Monotaxis grandocculis, Monotaxis grandoculus, Monotaxis indica, Pagrus heterodon, Sciaena grandoculis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, Vol.5(FAO, 2001)  Forsskål, P. 1775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
典藏標本 ASIZP0055505 ASIZP0055807 ASIZP0059626 FRIP21328 FRIP21405 FRIP21722 FRIP22342 NMMBP04224 NMMBP04969 NMMSTP00047 NMMSTP00082 NTMP0762 NTUM02092 NTUM04870  
英文俗名 Bigeye emperor; Bigeye barenose; Big-eye bream; Humpnose bigeye-bream; Grand-eyed porgy fish; Levovagan; Humpnose sea-bream; Humpnose big-eye bream; Large-eyed sea bream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略延長而呈橢圓形;眼前之頭背部隆起。吻略鈍圓。眼大,近於頭背部。口端位;兩頜具絨毛狀細齒及圓錐狀齒;上頜骨上緣平滑。頰部具鱗;胸鰭基部內側具鱗;側線鱗數46-48;側線上鱗列數5.5。背鰭單一,不具深刻,具硬棘X,軟條10;臀鰭硬棘III,軟條9;胸鰭軟條14;尾鰭分叉,兩葉先端尖型。體褐色而帶銀色光澤;唇部橘黃色,胸鰭除黑色之基部外為紅色。背鰭及臀鰭基部黑色。幼魚體側有三條寬黑色橫帶,尾鰭上下緣均黑色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較深的岩礁區或珊瑚礁外緣砂泥地,幼魚一般活動於沿岸,主要分布的深度在1-100公尺。肉食性,以礁區的小魚或無脊椎動物為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東非、紅海,東至東大洋祕魯,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,南至澳洲。臺灣分布於四週沿海海域。 

漁業利用

一般利用陷阱法或底拖網捕獲,全年都可以捕獲。肉質尚可,用糖醋、碳烤或者是煮味噌湯,都是料理的好方法。有報導因為食物鏈之故,發生體內累積熱帶魚毒,而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的記錄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